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3期(总第28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改为待定。
| | | |


沉思的生命如此美丽

————读《沉思录》

◆刘灿(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温家宝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 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在鞍马劳顿中写给自己的一部奇书。马可·奥勒留在位期间,罗马帝国战乱不断,洪水、地震、瘟疫等灾害频发。虽然奥勒留勤奋工作,但最终也没能挽救古罗马帝国的颓势。然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却留下了《沉思录》这一彪炳史册、启迪人们心灵的名著。在此仅谈谈一点个人的读后感想:
  
   一、时光易逝,把握现在是人们的唯一选择
   “时间好像一条由发生的各种事件构成的河流,而且是一条湍急的河流,因为刚刚看见了一个事物,它就被带走了,而另一个事物又来代替它,而这个也将被带走。”“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是的,整个世界就是一道生生不息的洪流,在这辽阔无边、川流不息的宇宙洪流中,除了“现在”人们什么也抓不住,也只有“现在”才是人存在的唯一居所。我们或许曾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抑或曾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憧憬于虚无飘渺的美景,我们抑郁,我们痛苦,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然而,一切只是徒劳。当“现在”流逝成“过往”,难道我们还应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逐渐演变成“现在”,难道我们还应继续为未知的种种变相烦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不要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人所能把握的时间只是现在,没有人能达到现在之外的时间点。对于曾经的辉煌也不可作为我们今天炫耀的资本,因为它早已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

   二、名利是短暂的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人员时引用本书中的一句话。在本书中,奥勒留对名利的批判和质问可谓使人振聋发聩:“特别是那些伴有快乐的诱惑或骇人的痛苦的事物,或者是那些远播国外的虚浮名声的性质。它们是多么的无价值、可蔑视、肮脏、腐烂和易朽啊!”“最长久的死后名声也是短暂的”,“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反观当今社会,多少人被名利所捧,而终又被名利所累?逝者如斯,生命如此短暂,相对于永恒的世界和短暂的生命来说,各种名利确实微不足道,而沉思的心灵一旦被名利所纠缠,它便蒙上了一层尘土,便多了虚妄不实的成份,也就变得不再美丽。而灵魂因为名利所累而先于身体早衰则更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像奥勒留那样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值得为之努力的东西。

   三、不断拷问自我,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
   “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当你因什么人的错误生气时,立刻转向自己,想想你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不错,我们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有个死角就是自己。而认清自我、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以超凡的勇气与智慧用心灵去反思方可。 奥勒留在第二卷的开端写到:“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必须以包容的心来对待他们。“对于那些以言词冒犯我,或者对我做了错事的人,一旦他们表现出和解的意愿,就乐意地与他们和解。”“报复的最好方法是不要仿效害人者的行为。经常做对人有益的行为,在宽以待人中感受做人的乐趣”。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只要我们坚持“首先的原则是友爱”,多分包容与真诚,相信我们会结识到众多朋友的。

   四、对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普遍利益的追寻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一章曾写到:“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黑格尔也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它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这里的“星空”就是代指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普遍真理。作为“帝王哲学家”的奥勒留当然也不例外:“当他做了仁爱的行为或者别的有助于公共利益的行为时,他就是符合他的结构而行动的,他就得到了属他自己的东西。”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事情吗?那么好,我从自身得到了奖赏。让我的心灵总是想到这一点,决不停止行这种善。”哲学家们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这些行色匆匆,整日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的现代人深思! 我国近代哲学家冯友兰曾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天地的境界。其中,最高的层次是天地的境界。在天地境界中,人们除了是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人外,还是一个宇宙人。在这一境界中“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作为哲学家的奥勒留,他以一个宇宙人的身份无条件的爱着一切事物:“啊,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东西,也与我和谐。那于你是恰如其时的一切事情,对我也是恰如其时。啊,自然,你的季节所带来的一切,于我都是果实。”在他看来“亚细亚、欧罗巴是宇宙的一角:所有的海洋是宇宙的一滴。阿陀斯山是宇宙的一小块,所有现存的时间是永恒中的一点。”因此,“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于每一个人,这是为了宇宙的利益的:这可能就足够了。”

   五、关于死亡
   在本书中,奥勒留不止一次的提到死亡,在他看来,死亡是合乎本性的事情。“死亡是感官印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 “如果有神告诉你,你将明天死去,或肯定在后天死去,你将不会太关心是否是明天还是后天,除非你确实是精神极其贫乏”。当然,在这里奥勒留并不是要我们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让我们珍惜生命,正视人生的价值,让我们意识到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易于衰老的,我们必须抓住当下,做好每一件应做的事。

   六、回归心灵,沉思的生命最美丽
   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曾指出:“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为此,他不得不为自己重新找一个可以隐退的地方,最终他找到了,那就是自己的心灵。在他看来“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 “所以,那摆脱了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因为人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是的,世间万物难以尽善尽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以不断完善。世间最应让人心驰神往的香格里拉不应在别处,而应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里。人的生命就好比一颗大树,而树根则是人的心灵。人也只有用心灵“沉思行为的目的,考虑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死亡;什么是名声”才是最美丽的。
   这是一本朴实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书中没有华丽冗长的词藻,没有西方哲学家擅长的思辨,也没有精巧的构思,作者只是试图通过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寻内心的宁静。正如本书的译者何怀宏老师说的那样“只要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我们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书中那些闪耀着美丽光芒的思想,似一泓清泉,从时光和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穿越时空,直指人心,涤荡着每一个沉思的生命的心灵。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1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