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3期(总第28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改为待定。
| | | |

 

木兰,木兰                   

陆颖 (文学院 08级人文科学试验班)

    林语堂先生的闲谈散文、林语堂先生与“幽默”的不解情缘、林语堂先生与夫人的“金玉良缘”,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可爱又可敬的语堂先生。认识语堂先生还是从《京华烟云》开始的,我怀着一份好奇静静地读完了这本小说,对先生笔下的木兰更是十分佩服。“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这是语堂先生所说,可见姚木兰是先生心中的理想女子。同时也喜欢上了先生的文字,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它们总是在质朴中难掩一丝幽默的情趣,一点智慧的光芒。

    读完这本小说,我暗自在想:什么样的女性才算是优秀的呢?现在当然没有摩登女子与旧式女子孰优孰劣的问题。先生给我的启发便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既满足自身也不让他人为难。当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来评价什么是最好的。但是我觉得在林语堂先生的心中无疑是住着姚木兰这样一个完美女人的。这让我想起了《京华烟云》中那个充满智慧的木兰,也希望自己能够学到木兰的生活态度。

    如果说宝钗是封建社会儒家的理想女子,那么木兰则是语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子,是林语堂先生在《红楼梦》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完美女人”,她兼容并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自由思想。 

    由于温存善良的母亲的传统教育,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与宝钗一样是一个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华、智慧远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运用这种智慧影响着男人;具备宝钗式的美德,很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世俗的生存智慧。当然,在这种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兰的妹妹莫愁是有过之而不及的。但是,木兰的自由与梦想,青春与热爱,则是他们所远不及的,而这也是语堂先生之所以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的原因所在。 

    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她一双天足,不裹脚;会吹口哨儿、唱京戏以及收集、鉴赏古董;接收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规矩,男孩子就应当坏,男女应当平等。正因为天性自由热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兰的性格、人格都非常的健康、美丽,拥有与曼妮、暗香纯洁而热烈的女性友谊,与立夫超乎友谊之上的真挚、美好感情,与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子女浓烈的亲情,与荪亚的婚姻也和谐美满,在情感和命运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缺憾。因此,相对《红楼梦》众多女性悲剧之一的宝钗,木兰无疑要完美的多。尽管宝钗性格相对完善,拥有亲情、友情,但终因太过藏愚守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当然,宝钗的婚姻不幸有着老天造化的因素,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宝钗确实是很不幸的。 

    至于木兰和孔立夫之间的感情纠葛,木兰应该是没有缺憾的。不凭别的,就凭她们婚后的美满生活和俩人之间一生的相知相助。木兰和立夫之间是有着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爱情味道的,只是,他们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算命所预示的:“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木兰的金命配荪亚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并且,木兰与立夫还能终生相知相助,何憾之有。 

    尽管一个孔立夫值三个荪亚,木兰自身才华也远超荪亚,但木兰仍有智慧把与荪亚的婚姻经营得美美满满,与立夫的感情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相比于现时代女性事业、婚姻的众多困惑,木兰无疑是一个理想。木兰思想自由、坚毅刚强,在关键时候能有大智大勇,在众人束手无策之时,机智地救出立夫;木兰谋事细致周全、眼光长远,在家庭财政计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和投资;因此,若是在当今社会,木兰的事业肯定会青山不老、长盛不衰。但不管木兰的事业怎样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兰仍旧只会做着她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因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和理想,虽然儒家的俗世理论使她精于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于众人,但道家的逍遥思想更能使她超脱于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体验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说,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兰适应社会的一种必要,指向木兰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兰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爱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东西。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是她一生的追求。

    纵观木兰的一生,她勇敢坚强,才气焕发,对人友好,胸襟开阔,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夜访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爱女,坚强的活着;特别是最后成为坚忍、勇敢、伟大的抗日民众之一的两次升华,更使得木兰有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注,从而转变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女性。 

    姚木兰有着超乎世俗的个人生存智慧,有着超乎个人的民族思想感情,她完成了中国女性从旧式的为男人活着的个人生存智慧到追求个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对民族的关注的过程。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地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我想这便是先生心中的希望与理想吧。我自己是非常佩服木兰的,尽管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将她作为我的一个目标。即使是现在的生活,为人处世也是这样一个道理,面对以后的家庭生活和人生,有木兰一样的生活智慧也就足够了。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2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