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1年第3期(总第27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征稿截止日期:3月31日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
| | | |

 

唇齿的故乡——读《云乡话食》
                   

吴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8级)

    我最初拿起这本书,只是因为被它质朴而雅致的封面吸引。书有些旧了,里头也只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并没有能够夺人眼球的美食照片。可是慢慢读来,这微黄纸张上的文字温和细致,描写出的各式吃食和传统民俗均是风情无限,阅读的愉悦溢于唇齿之间,是故乡的味道。

    作者邓云乡先生,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是上海红学界的元老。先生阅历丰富,博览群书,所写内容虽“小”,易懂却有深度,文笔淡雅,感情挚腻。先生生前默默无闻,于1999年去世。《云乡话食》出自于《邓云乡集》一套书。先生著述,年轻人恐怕知之甚少,但读到的人,定会觉出他的价值。

    网上对这本书的介绍引用了书中的原话:“孔老夫子说过:食色性也。这句话当然是至理名言。但凡在这世上活过的人,无不为此二样事情忙忙碌碌一辈子。这不是说此二件事是人的唯一应该的事,而是基础之基础。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并不感觉到它,但没有是万万不行的。……有另一种享受的方式,就是阅读,人生而有涯,而世界实在太过浩大,世界上的美妙也太过庞鹜。穷尽有生之涯也未见能得其一二。虽然有些意淫之嫌,却也聊胜于无了。” 这想必是作者写下这些话食篇章的初衷之一,笔下的文字记录了吃食的美妙,也给予了读者阅读的享受。

    《咬春》一篇中写道,正月里吃春盘、春饼,是北京绵绵数百载的风俗习惯。“春饼就是薄饼,即全聚德吃烤鸭时的那种薄饼,又名荷叶饼。不过家中做的比店中好,面粉和的软些,和好过一会儿再做。用两小块水面,揉一揉,按按扁,中间抹些油,用擀面杖擀成薄饼,在平底锅子上烙,时间不长,两面对翻之后,即发出饼香,熟了。拿在手中,轻轻一拍,因中间有油,自动分开,又可掀成两张。抹一点酱,把盘中的生、熟菜丝卷入饼中,便可大快朵颐了。家中吃时,春饼可以一边烙、一边吃,饼又热、又软、又香,不要说吃,就是这样说说,也口角生津了。吃过春饼,表示严冬已去,燕台的春天又来了。”这一段简明生动的描绘,真是“看看也口角生津了”。 篇末,作者感叹道,“这古老的风俗远自唐代就有了,这该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风俗啊!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艺术的讲究。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漠视这些古老的风俗,而应对它寄予应有的珍视才对。”在书中的许多篇目中,都可看出作者对传统风俗的珍爱与怀念,对食物所创造的生活情趣的深深热爱。确实,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吃的智慧可大可小,吃喝乃生存之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光看书的目录——早春嘉蔬,甜品集锦,江南春色,消暑清供,尝鲜夏秋冬,秋风菜根香,风雪暖意……这一个个色香绚丽的标题就已经叫人垂涎。可是这里绝不仅仅只有单纯的美食——食史谈趣,持螯餐菊说“红楼”,文人与鲈脍,菜谱与高雅文化艺术……从吃食谈开去,历史文艺与逸闻趣事信手拈来,既有渊博厚重,又有细致闲情(此处改为“逸致闲情”),样样娓娓道来,尽显真情,满怀感念。写那京城特色的点心,充满市井人情的醇香;写那声名远播的仿膳,有着传统深远的余韵和时代终结的苍凉;写那书中无从模仿的筵席,从字里行间引发无穷想象;写好友至交的饭桌相会,于盘箸间谈笑风生酣畅淋漓。每一种吃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份浓情。在生动而淡雅的白描文字间,读者尽享饕餮之味,又能体会深厚的人文韵味。食物的美味,绝不仅仅在它本身,还在于品尝时的欢愉与感念,在于食物所蕴含的记忆与柔情。

    书中所写到的吃食及餐馆酒楼,都深深反映了当地的乡土风物。历史的积淀,赋予了一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在传统的吃食上遍洒了一层醇厚悠长的气味。漫漫时间长河流逝,云乡先生也已仙去十余年,书中所述的美食不知所剩几种?在如今这浮躁匆忙、快餐果腹的世界,那些手艺繁杂、耗时费力的精细膳食小点,那些曾经仅现在街头巷尾的特色小食,恐怕已永不复见。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吃食都是民众生活最真实的一个部分,舌间滋味,人间冷暖。那遥远的唇齿间的故乡,就像母亲亲手制作的菜肴,永远牵挂心间,令人无限怀念。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3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