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1年第3期(总第27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征稿截止日期:3月31日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
| | | |

 

一生用“心”写作的人

——萧老先生

    编者的话:

    萧乾(1910.1.27--1999.2.11)先生,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人。一提起萧乾,现在的年轻人马上会想到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1910年,萧乾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区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时代的萧乾生活十分贫苦,他不仅没有玩具,没有书读,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没有着落。13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在亲友的资助下,萧乾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设的工厂里劳动。他在地毯房当过学徒,在羊奶厂做过杂活,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念到中学毕业。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专业,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经作过他的老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然遍英伦的时候萧乾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柏林。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每当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位老人总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当时的中国及时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生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萧乾一生历经沧桑,就在他90诞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创作和翻译成就的10卷本《萧乾文集》出版,320万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说、散文、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让读者得以欣赏他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部分作品。 1979年8月,已尽古稀之年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程,并应邀赴几座大学做巡回讲学及参加文化团体座谈。1980年初,萧乾回到大陆,将这一次出访的见闻写成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人生采访》
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 民国36 [1947]
索书号:21.18/X247
 

    萧乾先生描写的二战刚刚开始时的英国和法国,使人清晰的看到了战争到来时,各色人的不同行为和表现,如:在马赛的半天,我踏着落叶,沿了塞纳河畔散步。书摊都上了锁,许多店铺门口挂了牌子:因被征调,停止营业。拉丁区里的中国馆子到十二点还没人上座。
    夜登火车时,他看的了更加悲壮的一面:偌大的一个巴黎北站挤满了人。情人、母亲,一个个挤在人群里,两腿直愣愣地,手一直抓了那全副武装的英雄,马奇诺的战士。作者亲眼看到:一个母亲送她儿子,什么话都嘱咐完了,最后又递了一个小手巾包给他。她的儿子已消失在队伍里了,她还站在那里,大声嚷着,向他招手。
    萧乾先生既看到了勇敢抗战、具有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仁慈的普通老百姓,也目睹了千方百计躲避和逃避战争的人们,他看到了战争来临时那个矛盾的英国:英雄与否、紧张与否、仁慈与否都是一个个给不出定位的质问。
    萧乾先生在英伦三岛的时间里,在战争到来时,他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英国的社会现象。他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有英雄,有狗熊,有善良,有奸诈。面对战争,有人选择了勇敢面对,有人选择了可耻回避。看到受难的人们,有人慷慨奉献,有人则吝啬自私。
萧乾先生的散文特写集《人生采访》上部,为我们真实的展现了二战初期的后方,也为我们展现了二战结束时那些接受大员、南斯拉夫人、越南人和美国士兵的百态,使我们从近距离观察了那时的美、英、法、瑞等。

《梦之谷》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2009
索书号:I216.2/X257 
    萧乾在《梦之谷》中,显然精微的利用了一度流落汕头的生活经验。小说便是一个北平土著的少年,被逐离校,随人南下流落到汕头开始。他尝尽语言不通、孤处异域的苦头,后来侥俸被一间中学校聘为国语教员。他为了推广国语运动,演戏筹款,从附近一间女子师范邀一位女同学做主角。他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她是受后母虐待的苦女,两人是同命鸟!加上她是清末旗人的后裔,会说一口悦耳的北京话,两人又有同乡同语之亲。这样一对小人儿,在这个时空焦点相遇了,像行云流水一样,发生了如胶似漆的爱情。
    这对小情侣,年龄品貌和身世,这样巧合,这样匹配,但却是师生,在彼时彼地,师生仍必须与爱情绝缘,于是只能“人约黄昏后”,秘密绽开爱情的花朵。
当他们昏沉在爱河中喘息时,发现前面有座大山必须爬越。少女的父亲是瘾君子,她能进师范读书,完全由于那位刘校董的帮助。她受了太多的帮助,以致除了把自己奉献,便难以偿赎了。她要和这个小先生结合,必须还清刘校董一笔大钱。于是两人定下了天长地久的计划,他回北方去升大学,她继续完成师范教育,等毕了业好赚钱还债。
可是,他回到北方不久,她即被转送潮州女师,当两人的海誓山盟被发觉之后,她被开除学籍,遂即被刘校董强收为妾,去到穷乡僻壤主持一所小学校。
他发觉了变故,就拼命借了路费,跑到汕头去找小情人,千辛万苦找到了,一朵娇花已深陷泥淖。他仍是不计一切,固执要带她走。终于带不走,他只有独自凭吊那断魂的“梦之谷”了。

《萧乾自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03
索书号:K825.6=75/X257
    
    

    本书系是“大象人物聚集书系”的姊妹篇。二者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不同之处在于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集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人生的艺术追求。与“聚集”相比,这种现身说法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

《萧乾家书》
作者:文洁若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2010
索书号:K825.6=75/X257b

    

     《萧乾家书》收录了萧乾写给文洁若的姐姐文常书、弟弟文学朴和他的一对女儿以及文洁若本人和儿子萧桐的信。同时收入了萧桐写给爸爸萧乾的信、文洁若旅日一年写的信。两厢对照着读,确实有好处。《箫乾家书》记载了中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年(一九六九至一九九九)的风云变幻。从中不仅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茹苦含辛,也展现了一位饱经忧患老知识分子斩不断的拳拳爱祖国、爱民族之情。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索书号:K825.6=75/X257c
  

    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活跃在西欧战场上的唯一的中国记者。他亲身经历了希特勒两次轰炸伦敦:曾随美军第四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他是第一批入柏林访问的记者。1945年3月曾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同年7月曾采访著名的波茨坦会议,同年10月在纽伦堡采访对纳粹的审判。1949年萧乾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谢绝了剑桥大学的聘请,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以生动、朴实又饶有趣味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作者独特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老北京的小胡同》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2007
索书号:I267/X257c
  

     萧乾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地道的北京人。本书可以说是“老北京”说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北京腔。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糖葫芦、北京的驴打滚,北京的风土人情,如烟往事、一览无遗。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的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冰心与萧乾》
作者:萧乾、文洁若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2010
索书号:K825.6=75/X257g
  

     他与世纪老人冰心有着一个世纪的友谊。两人之间也有诸多书信联络。本书从中收录了一些,编辑成册。此外,本书还收有文若洁对两人的交往回忆文。全书作品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一个世纪的友谊,下篇为跨越世纪的歌声。

《现代中国与西方》
译者:傅光明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2009
索书号:I106/X257
  

    本书是《名家文化小丛书》之一的《现代中国与西方》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机器的反思——兼论英国小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易卜生在中国——中国人对萧伯纳的困扰》、《龙须与蓝图——为现代中国辩护》、《苦难时代的蚀刻》等文章。

《海外行踪:萧乾游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2006
索书号:I266.4/X257
  

    1939年8月31日,萧乾登上法国邮轮“阿米斯”号奔赴欧洲,第二天(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宜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萧乾此次赴欧身兼两职:一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一是《大公报》驻英记者。作为当时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他随英、美军队驰骋于欧洲战场,战后又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的审判……他把欧战前线的故事和战后采访的重大历史事件写成通讯报道,源源不断地发回中国。这些通讯报道和他访美的经历集结起来,遂成《海外行踪》。

《萧乾散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索书号:I267/X257d
  

    散文的第一篇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古城》。这是作者在“九一八”的次年,郁闷之中为当时的北平画的一幅素描。结合着天、地、鸟、人传神地向读者展示出当时人们的内心痛苦,中国东北人民悲哀的开始。“古城自己仍如一位臃肿的老人,低头微微喘息着,噙着泪守着膝下这群无辜的孩子——”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对和平的渴望透彻地表现了出来。短短的一篇却能够将“九一八”所产生的情愫精悍地通过文字传递了。
    在萧老先生的孩提时代,他有一本署名“萧恨吾”的小册子,里面记载了他的内心世界的想法:“早上,窗外吱吱喳喳一群麻雀在跳舞。我开门出去,想参加。它们呼啦一声,远远地飞到树梢上去了。它们那么怕人,可见人是个真可怕的东西呀!
    “春天郊外美丽,许多人赛驴玩。人骑在驴背上,喘气奔跑的是驴,跑得慢来挨鞭子,跑得快来,光荣属于背上人,好不公平!”
    好似《皇帝的新装》,孩子的话是直截了当的,但也是最真实的。萧的话直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严酷。

《皈依》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2005
索书号:I246.7/X257a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

     《皈依》是萧乾短篇小说中反宗教色彩最浓重的一篇,描写“救世军”在老北京贫民窟收买人们的灵魂以及觉醒的民族主义者反抗的故事。
     《皈依》是萧乾根据早年的经历写成的,他是在用个人身受的遭遇来挑战。但他只是拔了基督教的一根毛髭而已。

《问题青年唐师曾》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索书号:37.4042/T224 K825.42/T224
  

     唐师曾,江苏无锡人,北大国政系毕业,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6年 考入新华社,以无线通讯装备现场拍摄突发事件,每天发表新闻照片达数年之久,多次获新华社通报表扬。 1987年 为法国SIPA、SIGMA,《巴黎竞赛画报》拍摄“沿万里长城步行”。 1988年 在秦岭拍摄野生大熊猫,出版《SECRET WORLD OF GIANT PANDAS》,珍妮.古德尔(Jane Goodall)作序。1989年负责北京新闻。 1990年 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持续探险4个月。 1990年 独自潜入伊拉克,最后撤离巴格达,也是第一个使用以色列电头发搞的中国记者。辗转交战双方,出版《我从战场归来》,萧乾作序。 1991年-1993年 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采访加利、卡扎菲、穆巴拉克、阿拉法特、沙米尔、拉宾、佩雷斯、巴拉克、沙龙、曼德拉等。 1994年 参加555世界汽车拉力赛。 1995年 参加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神农架寻找野人” 1996年 独自驾车环绕美国 1997年 因受辐射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做骨穿等治疗。 1998年 在病床上完成《我钻进了金字塔》,张中行作序。 1999年 出访海湾,策划《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吉普车采访活动。 2000年 海湾战争10周年,自费前往伊拉克,出版《重返巴格达》,季羡林作序。 2000年12月-2001年2月 参加“首批人文学者南极考察” 2001年5月4日,当选“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2001年11月-12月,参加马来半岛吉普车穿越热带雨林活动。
     世界在前进。祖国在前进。他还有几十年可闯荡。我这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祝他路子越闯越宽,同时,越写越有深度。希望继“唐老鸭”之后,还将出现“张老鸭”、“李老鸭”。让中国的新闻事业真正走向世界。

《雨夕》
编者:傅光明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索书号:I217.52/X257a
  

     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不仅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他们的创作生活与北京血肉相连,他们的创作思想与北京休戚相关,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京味文学”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什么是“京味文学”?有没有“京味文学”,以及它的涵盖范围等等,历来有着争论和歧议。有关这些问题,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北京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批以北京为写作背景,熟练准确地运用了北京语言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北京人的生活与思想情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它们的共性,也有着风格迥异的鲜明个性。这些作品发表以来,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读者的喜爱,有的甚至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为了使读者系统地了解这样一批作品,我们按不同时代和风格选编了十四位作家的作品。
    出版“京味文学丛书”还是一个尝试,在同类作家与作品中,还有许多优秀者未能人选,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地丰富这套丛书,尽可能多地收入京味作家的作品。

《俩老头儿:巴金与萧乾》
作者:文洁若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5
索书号:K825.6=76/B125b
  

    巴金不仅仅是文学家,巴金首先是伟大的道德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他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犹如卢梭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列夫?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的俄国。
    萧乾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成熟的象征。他晚年的作品和思想“极成熟,极聪明,它们尖锐,但不刻薄,它们深刻,但不生僻,总是那么通情达理,总是那么有力有理有节。”
    大老头儿巴金只长于二老头儿萧乾五岁三个月,萧乾却把巴金称做他的“挚友、畏友、益友”,在持续六十六年的交往中,对“老巴”口服心服。

《我这两辈子》
编者:傅光明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5
索书号:I267/X257k
  

   萧乾,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一生写了大量小说、散文、笔记、随笔、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等作品。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本书精选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主要分为生活?回忆,杂感?断想,行踪?印象,离歌?亲情这四个部分。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2年第1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