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改为待定。
| | | |
 

 

《邻里东京》
作者:[美]西奥多·C·贝斯特 著,国云丹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D731.383/B377

    西奥多·C·贝斯特(Theodore C. Bester),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曾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现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贝斯特关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著作广博而精深,尤以对当代东京的民族志研究而著名。他曾担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东亚人类学部及都市人类学部主任。
日本城市的老城区往往由一个个界限分明的邻里组成,每个邻里的居民数量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他们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本书是作者对日本富本町(作者为东京一个商住区起的名字)这一邻里所做的人类学观察。“……里边有一个不大但是保留完整的神道教神社,在神社一个街区之外是一个车水马龙的繁华商业区;本地的公告牌和街边的灯箱广告播报着本地新闻……在商店里或者大街上,居民们会停下来相互攀谈”,“居民们以富本町为荣,对当地生活不同于其他邻里的地方津津乐道”。这里的老中产阶级(个体小业主)在作者眼里完全不是一个停滞不变的力量,不是昔日时光的遗存,而是当今社会一个能动的活跃的元素。本书是研究日本东京一个普通社区微观生活的力作。作者通过人类学见微知著的观察研究,首次对当代日本都市邻里的社会结构和内在动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察,从而消除了人们对战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原有成见。
    本书作为当代都市人类学的代表之作,于1990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都市与社区研究大奖。

《知堂序跋》
作者:周作人 著文,钟叔河 编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37.686/Z684

    周作人(1885-1967),自号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重要散文家和文化学者。此书收录周作人序跋类文字223篇,谈自己的书,谈他人的书,谈少年时代的读书,一切均打上读书的印记。作者的文字清通中带有涩味,态度亲切平实,令人百读不厌。书名题字集周作人手迹而成,古拙可喜。序跋文字,可读的不多,尤其是为他人题写的,大多是应酬文章,不过知堂不一样,他喜欢写序,“作序是批评的工作”,且写的又是“书外边的意思”,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美)威尔·鲍温 著,陈敬旻 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B821-49/B273

    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心灵励志书,它用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据不完全统计,该书上市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人参与了“不抱怨”活动,并迅速蔓延到全球80多个国家。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联合美国NBC电视台发起的“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投票中,它仅次于《圣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推荐这本书时说:没有人能拒绝这样一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本书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我的哈佛岁月》
作者:李欧梵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索书号:I267.1/L326b

    李欧梵(1942-),著名学者、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李欧梵教授的散文及评论常见于《亚洲周刊》、《信报》、《明报月刊》及《瞄》。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英文版)、《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徊想》、《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话语》、《上海摩登》、《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世纪末呓语》等。
    20世纪60年代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是如何修炼的?李欧梵此书记录了一种个人经验,初入哈佛就立下三个宏愿:除了多旁听课以外,就是故意少与我族类来往,甚至为自己的社交生活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泡洋妞”。李欧梵称自己在哈佛以专走“国际路线”驰名,书中讲述的种种古怪行径显示了一个不安分的“自由灵魂”,貌似格格不入,却又充分利用各种校园资源。在今日的大学,对今日的学子来说,自身哈佛人的求学宝典依然管用。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 著,严忠志 译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B146

    雅克·巴尔赞——学者、教师、编辑和批评家——在众多领域堪称权威,七十年来,他的三十余部著作可谓包罗万象,包括音乐、思想史、当代艺术、科学评论,甚至还有侦探小说的导读。1927年至1975年在哥伦比亚学院任教,历任塞思·洛历史学教授、教务长和院长。他也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并且曾两度担任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主席。他的代表作包括《达尔文、马克思、瓦格纳》、《柏辽兹与浪漫世纪》、《美国教师》、《智性之家》、《临行赠言》等。学者夏志清、余英时等对该作者皆极推崇。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他简要地回顾了现代艺术思想变迁,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表达了自己对其困境的忧虑。全书六章其实是同一个讲座的六次演讲,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全书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处处体现其数十年的思想深度,而这种与公众对话的方式也暗示了他想要把这些理念在公众中传承下去:对人类的生存状况来说,艺术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艺术的力量及其用途有所认识。

《等待香港:永远的香港人》
作者:林奕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267.1/L535a2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一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在书中,林奕华透过光怪陆离的文化现象,不停地审视着香港这座城市的真正模样。香港人在他的笔下显得荒诞,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香港人日复一日地通过情歌浇淋自己的块垒,在对明星的恨与爱中投射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足。在周星驰的电影中,自我迫害与自我膨胀如此和谐地彼此融通。在这个“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林奕华通过他的文章,白描出香港人的感情与文化基因,把他对香港的认知分享给读者。

《江浙访书记》
作者:谢国桢
出版社:三联书店
索书号:G256.22/X318

    谢国桢(1901-1982),河南安阳人。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曾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明清史、文献学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著有《清开国史料考》、《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明清笔记谈丛》、《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明末清初的学风》等著作。
    《江浙访书记》为谢国桢先生晚年最后著作,虽名访书记,其落墨倒是在记录古籍善本之书名、卷数、版本、作者生平与作品评点等方面,所涉文史经籍、天文地理、方志风俗,以数百字而成一篇,间以逸闻史乘点缀,颇具识见。读其书,面对着作者看过或拥有的宋版书、明清刻本,只剩下羡慕和惊喜,谁叫咱生错了时代呢。现在要想再拥有宋版书、明清刻本,怕是要花费巨资了。值得一说的是作者学识渊博,其文字亦流利舒展。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