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改为待定。
| | |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捷克]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514.45/K3866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像。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纳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厌恶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      

《听傅雷谈艺术》
作者:[法] 傅雷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J05/F374d: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清无累,真正解脱。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一个人往往对存在手头的东西,或是机会,或是环境,或是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的美或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满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理、生活艺术。――傅雷 

《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作者:(美)佩尔泽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P222a 

   本书讲述了大卫·佩尔泽早年的亲身经历: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到母亲的残酷虐待,几乎每一天,他都受到严重威胁,多次濒临绝境。然而,强烈的求生愿望和永不屈服的内心给了他生存的动力,他最后终于战胜了远比自己强大百倍的对手。正如《心灵鸡汤》的作者杰克·坎菲尔所说:“大卫·佩尔泽并没有过分渲染他生命受到威胁的重重困境,而是着重描写他永不屈服的决心和意志,这才是鼓舞我们所有人的真髓。”本书故事让人看到,不管生命中的逆流看起来有多强大,心灵深处最强烈、最有力的激情永远在燃烧,它鼓励人们挑战精神极限,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本书出版13年以来,始终高居美国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大卫·佩尔泽本人也接连受到美国总统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热情赞扬。本书成了一本真正帮助千百万人重获生活信心的书。   

《电影之于人生》
作者:石衡潭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索书号:J905.2-52/S496

    这是一部电影评论集(其中也包括了对一部电视连续剧和一部话剧的评论),但不同于一般电影评论家所写的,它主要不是从专业电影人的角度来作专业的分析,而是从哲学的高度来俯瞰电影里的人生。也就是说,通过电影来观照人生,剖析人生,探索人生。因此,本影评集按照人生经历的阶段来编次,分为“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爱是一种心疼的感觉”、“欲望的代价”、“没有目标的追寻”、“想要有个家”、“哪里有让人永远不渴的水”等六个部分,对爱情婚姻、性格命运、人生意义、价值信念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洞幽烛微,鞭辟人里。  作者简介 石衡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曾经在Ⅸ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五十多万字。近期译著有《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版,9月重印)、《自由精神哲学》(上海三联书店即出),此外,在《书城》、《文景》、《艺术广角》、《科学时报》、《二十一世纪》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影评廿余篇。 

《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L521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随着爸爸的离开,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作者: 小七姑娘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索书号:I267.1/X272a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年4月27日~,人们昵称他为 KK),他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  他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少数派报告》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参与创办了《连线》杂志、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创作《失 控》……;他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是——凯文·凯利。  
    《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昨日书》
作者:马世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图书馆正购中
    他的广播被两岸乐迷珍藏,甚至出现“靴子腿”(bootleg)私卖光盘。
    他的文字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涛声。
    他写音乐,让我们忍不住翻出那些老歌,一遍遍重听。
    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
    《昨日书》来自马世芳的内心深处,却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与社会交响。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会带你幡然重返曾经沸热的年少青春。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忽然七日》
原作者:Before I Fall 作者:[美] 劳伦·奥利弗译者: 孙璐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图书馆正购中
    美丽开朗的十七岁女孩萨曼莎·金斯敦,以为生活中处处都是阳光和欢笑。她喜欢逗弄她胖嘟嘟的小妹妹,喜欢跟母亲拌嘴,喜欢跟好朋友一起去吃冰激凌还有中国菜,喜欢恶作剧,喜欢下课,喜欢收到别人送来的玫瑰,喜欢被大家关注和妒忌,喜欢这年轻美好的生活。她在二月十二号丘比特日早晨醒来,等待一年中最浪漫的一天开始。闹钟刚响,晨曦美丽,亲人的喧哗温暖。萨蔓莎意兴风发地离家,却没想到,十几个小时后,她的生命会在一道白光中戛然而止。
然而,现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讨厌萨曼莎的人也许比喜欢她的人还要多;还有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事情要她去做;还有一些秘密要她去开启,有一些真相要她去发现;甚至,还有一段命运,只有她,才能够改变。
    是的,只有到死后,萨曼莎才知晓这一切。
    她如何甘心就这样死掉呢?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笑谈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K825.6=6/L725fd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2000年回国,任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卸去教职。其间,因辞职事件及公开批评教育现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一时焦点,更被媒体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除了教育,他对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的诸多现象亦有独到见解和批评。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等。 

 

 

 

 

 

《余秋雨人生哲言》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267./Y519c2
    

    余秋雨近日又有新作——《余秋雨人生哲言》!该引人注目的是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是余秋雨为了使本书更加完整而补写的文字。在该书中,余秋雨对他所憎恨的现象不再沉默不言,而是以相当激烈的语气给予无情抨击。《余秋雨人生哲言》从策划到出版历时两年之久,余秋雨亲自操刀,挑选了自己所有著作中的精华段落,并补写了近四分之一内容。全书围绕着“人生”这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余秋雨对人生的体会和感悟。寒冬季节,万木调零,山河失色,只有夹在书本间的那些树叶还为人们保留着某种记忆。即使不在冬季,世上还有很多人无暇或无力畅游山林,那么,几片树叶,也算是一种不俗的馈赠。如果不同的树叶还能拼接出几组神奇的图案,那就更有意思了。  眼前这本书,就是我从栽种山间的那些树木中采摘下来的叶子,它们脱离了曾经滋养它们的枝干,却在这里拼接出了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叫“人生”。如果读者愿意凑近鼻子细细一闻,说不定还残留着山林的依稀气息。 

《上锁的房间》
作者:(瑞典)舍瓦尔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索书号:I532.45/S422.c

     一个老人孤独死于一个反锁的房间内胸部中弹被警方判断为自杀却找不到凶器;一宗单纯的银行抢案在证人的绘声绘影下被判断为另一桩重大抢案的热身。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案子同时发生在斯德哥尔摩这个城市中而后也戏剧性的纠缠在一起而有了令人错愕的结局。这部布局巧妙、高明的小说不仅在具有本格推理小说的要素而且对资本社会中人际间的疏离、孤独有极深刻的描写;淡然的笔触中点出了人间荒谬却真实的情境。作者高深的写作功力在此展露无遗。 

《小麦的小人书》
作者:蔡小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I267/C128

    这是一本既有趣味,又有品质的书。小人书,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风行中国大地几十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连环画。作者以连环画为支点,选择不同的剖面切入,深致浅出,融艺术鉴赏、人生体悟和情感想象于一炉。作者文笔独特,既典雅蕴藉、又俏皮灵动,亦庄亦谐,张弛有道,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力。这个总题为《浮生旧梦说连环》的系列散文2008-2009年陆续在《天涯》、《文学自由谈》、《美文》、《人民文学》、《读库》等刊物以集中或连载形式发表,备受关注,好评如潮。文章分为六辑:“山乡”、“打仗”、“贺家班”、“好姻缘”、“古装”、“隋唐”,并配有相应的连环画,文图相得益彰。集结成一本书,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审美需求、怀旧心理、收藏品味都将得到满足,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文字内外》
作者:斯妤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67/S668

    斯妤,当代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散文集《两种生活》,《斯妤散文精选》,小说《出售哈欠的女人》《竖琴的影子》和《斯妤文集》四卷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作品受知识女性读者欢迎,现居北京专业写作。本书精选斯妤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成集。
  本书精选斯妤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成集,包括《读书的历史》《追忆尴尬青春》《源于内心》《武夷日记》等。在斯妤丰富饱满、深邃的散文里,我们不但回味、咀嚼着过往的生活,更寄托了我们的豪情、梦想、憧憬。 

《流冰之旅》
作者: 渡边淳一
出版社:上海文汇出版社
索书号:I313.45/D431f

    渡边淳一,193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医科大学毕业并曾在该校整形外科担任讲师。1965年以《死化妆》获新潮同人杂志奖;1980年以《远方的落日》获吉川英治文学奖等。著有50部长篇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

    《流冰之旅》中有流冰的大海和灰色的天空,构成了北国小城纹别的独特风景,偶然来此旅游的竹内美砂与流冰研究者谷诚吾相遇,并渐渐为之吸引。谁知,悠然且孤高的纸谷原来有着一段意想不到的过去……眠床、枕头、桌子……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勾起了美妙悲哀的感觉。残留着与纸谷一起时回忆中的所有的东西,都让她心里陡觉委屈。到底该怎么办?美砂不知道怎样才能平息自己越来越郁怒狂张的心绪。 

《文人江南》
作者:孟庆琳 骏灵 孟庆媛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索书号:I267/M286a

     在这白日里,秦淮河上的画舫是很悠闲的,文德桥下,靠近岸边,一艘艘小船依傍而栖,虽然在这喧嚣中,依然显得安详静谧。这桥和船本来就是极好的一对,有了船,这桥更显灵秀,而这船穿过桥洞,就像美人掀开面前的薄纱,妙不可言。
    文人属意江南是旧来的传统,江南的清山秀水、舞榭歌台是古典文人的优游之地,其灵秀温润的中和之气亦植根于他们的性灵之中,并延传下去,至今不衰。于是,诸多的诗词歌赋中,“江南”意象层出不穷,令无数的文人骚客魂牵梦萦,“江南”已不再是仅仅代表江浙一带的地域名称,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以江南士人为主体的艺术趣味、人格精神和生命理想。韦庄写得好:“人人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不过说的是游人,若是江南人居于北地,应是日日断肠才是。 

《我的母亲是纳粹》
作者:[德国]赫尔加·施奈德
出版社:I516.55/S484
索书号:K901/F1845/(1)
    1941年,柏林。四岁的小赫尔加看着妈妈离去的身影嚎啕大哭,从此,一别就是三十年。再次见面时,得知妈妈当年毅然离去竟是为了投身纳粹组织,赫尔加痛苦地转身离开。二十七年后,妈妈已是九十高龄,赫尔加怀着自幼累积的满腹疑问及复杂的怨怼情绪前去探望,她想知道妈妈可曾明白五十七年来她给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创伤……
  本书是作者赫尔加·施奈德讲述她与纳粹妈妈之间的故事的回忆录。赫尔加四岁时她的妈妈就抛夫弃子(还有赫尔加的幼弟)加入纳粹军团,从此一去不回。往后的日子里,赫尔加只见过妈妈两次,第二次母女相见是在维也纳的一个养护中心,老母已90高龄,赫尔加怀着自幼累积的满腹疑问及复杂的怨怼情绪前去探视,她很想知道妈妈是否明白她对她造成无以弥补的伤害,但她衰老而神智清明的妈妈说:“女儿啊,不管你喜不喜欢,我是从来没有后悔成为党卫军的一员,你懂吗?”  对于在集中营里协助毒杀犹太人,协助医生进行恐怖的活体实验,还有虐待囚犯,赫尔加的妈妈也只认为这是服从命令而已。赫尔加既想跟妈妈和解,又想要报复她,她有太多疑问得不到解释,太多挣扎无从安抚。临走前,尽管年迈的妈妈像个孩子般的缠着赫尔加不让她离开,赫尔加看着妈妈信赖的目光,内心却发出了“让我走,妈妈”的呼喊,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恨她,只是不能爱她而已”。 

《漂亮朋友》
作者:莫泊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565.44/M442c3
   《漂亮朋友》是莫伯桑长篇小说的代表作,1885年5月出版后即引起轰动,在几个月时间内再版了三十余次。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的下级军官杜洛瓦来到巴黎,经友人介绍进入《法兰西生活报》当编辑,他依仗自己漂亮的外貌和取悦女人的手段,专门勾引上流社会的女子,并以此为跳板,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最后他拐走了报馆老板的女儿,迫使老板把女儿嫁给他,自己便成为该报的总编辑。小说结尾还暗示他即将当上参议员和内阁部长,前程还远大着呢。  

   小说揭露内容之三在于塑造了一个现代冒险家的典型。这个冒险家不是在东方的殖民地进行投机活动的人物,而是不择手段爬上去,在短时期内飞黄腾达,获得巨额财产和令人注目的社会地位的无耻之徒。杜洛瓦的如愿以偿,在于他抓住了两个机会。第一个机会在报馆。如果说,他以自身经历为内容的《非洲服役散记》恰巧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那么待他熟悉了报社业务,便直接参与倒阁阴谋,舞文弄墨,大显神通,成为瓦尔特帮重要的笔杆子,受到了老板的赏识与提拔,当上了“社会新闻栏”的主笔等。 

《曾在天涯》
作者: 阎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索书号:I257.57/Y162c
    在遥远的北美异国,高力伟走过了一段难忘的人生旅程,灵魂的漂泊比躯体的漂泊更令他刻骨铭心。《沧浪之水》的作者阎真以他特有的相关素细腻的文笔,逼真地描写了一代留学生的内心痛苦和窘挞处境。无论你俩有没有那样的经历,《曾在天涯》的故事都会使你感到震撼,或许还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说的主人公高力伟出身于历史专业的研究生,这种出身很容易成为一个本土文化传统的守护者,但高力伟毕竟是在文化开放的80年代所受的教育,对以科技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在理念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理解与信赖。对于任何一个飘泊在异域他乡的天涯游子而言,尤其是当生存这一最基本的低级关怀也得不到实现时,他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根性之间就往往会发生撕裂,西方文化虽然可信却不可亲,自己所神往的加拿大以一种一成不变的冷漠应对着那些黄皮肤的朝拜者,而东方文化虽不足信却令人亲近,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和着血液的文化根性。所以,高力伟既不把加拿大赞美成天堂,也不像有的失败者那样将加拿大说成是人间地狱。他从内心里清楚加拿大无论是风景还是人情都是美好的,“不承认也不会这么几万里跑过来”,但这“好”“好来好去还是个人家好,又没我多少戏”。从世俗的意义上看,高力伟在加拿大的生计不能说是失败的,短短的三年时间他已积攒了将近5万加元,但他最终还是离加回国,不仅金钱而且爱情也无法挽留,主要是他内心中积压着一种强烈的文化屈辱感。确实,科学技术是没有民族性与国家界线的,但人文精神与文化传统却是与民族的血缘与根性息息相关的,在自己的祖国,高力伟可以说属于文化精英阶层,但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高力伟引为自诩的文化知识百无一用,所以,高力伟绝望于加拿大的不是自己没有挣钱的机会,而是绝望于自己的文化尊严在加拿大丧失殆尽。正因此,即使跻身于多伦多这样的豪华大都市,高力伟总感到悬浮无根:“这座巨大的城市离我非常遥远,对它我感到疏远,我无法摆脱那种飘泊旅人的感觉。我深深感到哪怕在这里再呆更长的时间,也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哪怕有朝一日真的发了财,我不会感到幸福。”“加拿大,这是一个好地方,却不是我心灵的故乡。”  

    高力伟终于启程回国了,怀里揣着一张人人羡慕的“绿卡”。周围的朋友打赌说他即使为了那张绿卡也还会再回来,只有和他一起在中西文化的紧张对话中煎熬过的林思文深知他不会再回来了,因为她知道“根”对于一个具有文化自尊感的人文知识分子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务虚笔记》
作者:史铁生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S535d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半自传式的作品。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隔着咫尺的空问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作品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2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