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改为待定。
| | | |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
作者:房远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2011
索书号:K931.3/F184
 

    我要听最年轻的声音说说这个国家最新的事儿,我要看这个最帅的男生聊聊最好最坏的日本人。
    作品从衣、食、住、行、娱乐、历史、人物、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写,以描写日本普通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旨在从日本普通民众生活的点滴,发掘日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性以及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让中国读者更真切的了解我们的邻国日本和日本人。此外,作品通俗化的叙述方式,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轻松享用之际,又让人感慨作者的学识渊博以及认知的多维度。既不严肃却也不失深刻性。
    房远,出生于大阪的中日混血,7岁时回到中国。并于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到日本深造。从语言学校到大学院,一个80后中日混血写自己眼中的日本,在博客上获得了好评。并著有书籍《当我们聊起日本时》。  

《娱乐至死》
作者:(美)波兹曼著 ; 章艳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索书号:C913.3/B519

 在《娱乐至死》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你所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一种保存的活动》、《如何看电视》等。 

《电影撞新闻:影像中的无冕之王》
作者:张修智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索书号:J905.1/Z285a 

  《电影撞新闻》既不是专业的电影分析,也不是专业的新闻电影研究著作,它是一本有新闻学底蕴的主题性电影随笔。贯穿《电影撞新闻》的主线是,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怎样塑造记者,怎样表现媒体?背后所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人文与社会学旨趣?记者的银幕上的形象演变背后,是什么样的时代性格使然?电影对新闻的拜访,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作者以这样一个比喻来指代“记者电影”这一小小的类型片。记者电影是电影艺术中一个很小的门类,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以图书的方式做过反映。《电影撞新闻》的作者因为职业、兴趣的关系,搜集了近300部记者电影,精选其中30多部,加以分析和介绍。
  

《电影之于人生》
作者:石衡潭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索书号:J905.2-52/S496

    这是一部电影评论集(其中也包括了对一部电视连续剧和一部话剧的评论),但不同于一般电影评论家所写的,它主要不是从专业电影人的角度来作专业的分析,而是从哲学的高度来俯瞰电影里的人生。也就是说,通过电影来观照人生,剖析人生,探索人生。因此,本影评集按照人生经历的阶段来编次,分为“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爱是一种心疼的感觉”、“欲望的代价”、“没有目标的追寻”、“想要有个家”、“哪里有让人永远不渴的水”等六个部分,对爱情婚姻、性格命运、人生意义、价值信念等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洞幽烛微,鞭辟人里。  作者简介 石衡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基督教研究。曾经在Ⅸ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五十多万字。近期译著有《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版,9月重印)、《自由精神哲学》(上海三联书店即出),此外,在《书城》、《文景》、《艺术广角》、《科学时报》、《二十一世纪》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影评廿余篇。 

《柑橘与柠檬啊》
作者: [英] 麦克·莫波格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索书号:I561.457/M445

    生活在英国小镇的小托,跟妈妈、两个哥哥,还有心生好感的姑娘莫莉,一起过着宁静、明亮、芬芳的生活。生活中也有悲伤、愁苦、失落,和看似解决不了的困境,每每这时,他们就唱起一首名叫《柑橘与柠檬啊》的歌。在歌声中,敏感、柔弱的小托慢慢长大。
    战争的轰然来临,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小托本能地逃避战争的行为,却被别人以及他自己认为是懦弱的。为了逃避这种羞耻,为了逃避爱情的挫败,小托谎报了年龄,和查理一起应征入伍。在战火中,小托对世界和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他渐渐褪去了柔弱和怯懦,懂得坚强、担当和关怀,内心越来越强大。
    这部小说结构精巧,由时间和回忆组成,时钟嘀嗒,十点五分、十点四十分、接近十一点一刻……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小托在怀表旁守候着,等待着天明,等待着结局。
    第二天,清晨差一分六点,读者终于随着小托的回忆,走回现实的当下,揭开故事的最终秘密……一夕回忆,水样春愁的童年陡然步入悲怆不休的少年。
    麦克·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生于1943年,英国儿童、青春文学最畅销作家之一,英国三个获得“桂冠作家”荣誉的作家之一。极爱历史,一心渴望迷失在故事里。作品百余部,得奖无数。曾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和歌剧。2003年获得两年一度的英国“童书桂冠作家”荣誉。 

《噪音太多》
作者:梁文道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索书号:I267.1/L414d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梁文道,1970年生于香港。1988年开始撰写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并曾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及社会活动。现职凤凰卫视评论员,为《南方周末》及《南方都市报》等中国内地、香港及马亚西十余份报刊杂志专栏作家。

 

 

 

 

 

 

 

《路西法效应 :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作者:(美) 菲利普·津巴多著 ; 孙佩妏, 陈雅馨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索书号:文理馆中文保存本室 : C912.6/J511b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绿里奇迹》
作者:[美] 斯蒂芬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J521
    《绿里奇迹》分为六部,原作为连载小说每月推出一部,于是成就了一个出版业中的奇迹:所有的六部同时全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十本书的位置竟被占去了六本。合为一卷的完整版则毫无悬念地冲顶榜首。
州立冷山监狱死囚牢房的走廊上铺了绿色的油毡,因此这条在其他监狱称为“最后一英里”的不归路,在冷山就被叫成“绿里”。那是1932年的事,当时死囚在走过“绿里”之后要上的是电椅。斯蒂芬?金似乎一直对监狱不能释怀,这一部,自然还是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正是监狱小说中的杰作。这也难怪,正是在这最接近地狱的“绿里”上,人性的善、恶才彰显得格外清楚,其间的角斗、对人性的拷问才格外惊心动魄。“恐怖小说之王”掘发“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的和悲剧的道德真相”的一出大悲剧,在死囚身上展现人性的光彩,在地狱之中梦想着天堂;感天动地,震撼人心。
美国恐怖小说作家中有斯蒂芬·金,就像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中有金庸一样,两者都是峰巅人物,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上读者最多、声誉最高、名气 最大的美国小说家,在美国及欧洲,他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金的每部小说发行量都在 100万册以上,在80年代美国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便独占7本。自80年 代以来,历年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小说类上斯蒂芬·金的小说总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 。因此,他被青年一代奉为“恐怖小说之王”。在1996年的9、10月份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 ,金的恐怖小说《绿里奇迹》又居第一。  

《忽然七日》
原作者:Before I Fall 作者:[美] 劳伦·奥利弗译者: 孙璐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图书馆正购中
    美丽开朗的十七岁女孩萨曼莎·金斯敦,以为生活中处处都是阳光和欢笑。她喜欢逗弄她胖嘟嘟的小妹妹,喜欢跟母亲拌嘴,喜欢跟好朋友一起去吃冰激凌还有中国菜,喜欢恶作剧,喜欢下课,喜欢收到别人送来的玫瑰,喜欢被大家关注和妒忌,喜欢这年轻美好的生活。她在二月十二号丘比特日早晨醒来,等待一年中最浪漫的一天开始。闹钟刚响,晨曦美丽,亲人的喧哗温暖。萨蔓莎意兴风发地离家,却没想到,十几个小时后,她的生命会在一道白光中戛然而止。
    然而,现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讨厌萨曼莎的人也许比喜欢她的人还要多;还有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事情要她去做;还有一些秘密要她去开启,有一些真相要她去发现;甚至,还有一段命运,只有她,才能够改变。
    是的,只有到死后,萨曼莎才知晓这一切。
    她如何甘心就这样死掉呢?
    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书店的灯光》
作者:[美] 刘易斯·布兹比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索书号:I712.65/B558
   《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何请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并且在书的封面采用希腊国旗的颜色,以代表希腊城邦言论自由的传统,最後日夜赶工,终於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时,收到这本书的初版本。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对书始终不变的热情,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热爱书店工作的初衷,并且在网路与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对於书店未来的审思。
    刘易斯·布兹比(Lewis Buzbee),生于美国加州圣荷西。曾在书店任职十七年,现为作家,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书评》、《巴黎评论》等,著有《书店的灯光》,及小说Fliegelman’S Desire和After the Gold Rush。除写作外,还在旧金山大学教授写作课程。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3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