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1年第3期(总第27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征稿截止日期:3月31日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
| | | |

 

自由的灵魂

——读卢梭《忏悔录》

◆郎岩岩(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2010级 硕士研究生)
         

    有人说任何一本自传都是矫情的,没有人可以完全客观地正视自己,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是,无论如何,卢梭有勇气试图把自己的一切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对自己的过错的暴露,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反而让我心生敬畏,也许是因为我深知自己也有缺点,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 

    我认为卢梭是一个极度崇尚自由的人,甚至用“激进”这个词形容他也不为过,而这样的人本质上又往往是天真的。卢梭画像上他的眼神是那种没有杂质的纯净的眼神,是一个洁净自由的灵魂才可能拥有的眼神。书中他所描写的童年令我印象颇深,他关于自由的概念自他的童年开始就已经萌发了。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习惯了一视同仁的生活方式,习惯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习惯了好菜饭总有我一份,习惯了想要什么要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大家想一想,在师傅家,我该变成怎么样的一个人了:我有话吧不敢说 ……总之,我看到什么心里就想要什么,唯一的原因就是我被剥夺了一切。”大多数人都曾拥有卢梭所“习惯”的一切自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儿时就被剥夺了这种自由,所以也就没有深刻的印记,不会在日后的成长中越发强烈地渴望自由。终于明白,被家人宠爱如我之人,为仍旧不合时宜地依赖着那份自由。亦或,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被蚕食着,欣然接受了,慢慢便成为了习惯。当然,卢梭的自由意识,与他儿童时期阅读的书籍带给他的罗马情结以及两年快乐的乡村生活不无关系,不是说我要去套用所谓“外因对内因的影响”之类的理论。但是,人不是就是这样被周围的一切影响着吗?没有谁可以逃脱。只不过生性敏感的人能够更早更多的感触到罢了。 

    在我的观念中,对不公待遇的反抗也是对人格自由的一种追求。卢梭在《忏悔录》中详细的记述了他在舅舅家被冤枉弄断了朗贝尔西埃小姐的梳子这件事。“我要面对上帝声明:我是冤枉的,我没有弄断梳子,连碰都没有碰过,我没有靠近过那块铁板,连想都未曾想过。大家不要问我梳子是怎么弄坏的:我不知道,也弄不明白。我所确知的是,我是无辜的。”竟然过了五十年,他还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写这事的时候,只觉得心跳加快;当时的情景我就是活到下辈子也忘不了。这暴力和不公平的第一次感受深深地铭刻在心,以致凡是与之相关的一切观念都会使我如当初那样愤懑”。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说,此后,“只要看到或听到任何不平之事,不管受害者是谁,也不管发生在何地,我便立刻火冒三丈,形同身受。”不难想象,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所阐发的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只是他从此时开始萌生的公平、平等理念的一部分。原来真正的理性之光是萌生于感性认识的,一件事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动因。《忏悔录》中卢梭的很多论述都映射出了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种种现象,如“每个仆人都是小偷骗子”,因为“贪婪垂涎而又无能为力必然导致这一步。” “有罪的强者溜了,倒霉的是无辜的弱者,凡事皆这么个理儿。”“当端上最诱人的食物时,师傅总是把年轻人打发走,我觉得这样做很容易让他们既馋又懒。”卢梭认为自己和其他学徒养成了偷盗的恶习,是由于师傅的种种做法,甚至师傅对他的惩罚都促使他巩固了这个坏习惯:“由于老挨打,我很快便不以为然了;最后,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我非但没有把眼睛往后看,想想受惩罚的情形,反而在往前看,想着如何报复。我认为,那我当小偷处治,就是允许我当小偷。我觉得偷窃与挨打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可以说是构成一种交易,我在完成这种交易中我的那一份时,就让我师傅去干他的那一份。这么一想,我去偷时就比以前要心安理得了。”简单粗暴的体罚是一种最无视人心的惩戒之法,对于天性坚强的人来说,体罚只会让他们更深的错下去。专制者的统治是或隐或显的“体罚”,受压迫的底层人中间如卢梭一般坚强而有思想的人,终会实施他们的报复,而不是屈服。卢梭终其一生反抗着、报复着,实现着他的自由平等之理想。 

    卢梭对金钱的态度也是那么充满着自由的色彩,金钱于他只是一种实现自由的手段,“人们拥有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逐的金钱则是奴役的工具。”甚至更多的时候是限制他的自由的东西,“有钱的乐趣抵偿不了敛财的繁难”。“金钱本身毫无用处,必须变换他才能享受它;必须购买,讨价还价,常常受骗,花了大价,并不如意。”“我只需要纯洁的乐趣,而金钱会使乐趣全都毒化。”在他花钱时,他感到“尴尬、羞愧、厌恶、不适”。卢梭对金钱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可能是今人难以体会的也未曾深思过的。今天是一个一切似乎都被物化了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追逐金钱的浪潮中,游向海的深渊处,厌又如何?恨又如何?没有退路。唯一可以做的,无非是拉上身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减慢速度,或是漂浮在海水之上,或是仰望一下头顶的蓝天。然后,继续跟着人流水流前行。偶尔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证据,譬如想起史铁生苍凉的话语:“目的是诚心诚意地漂泊”。

    自由的灵魂,在人群中总是不自由的,卢梭一生敌多友少也是一种必然。“这种表面上及其愤世嫉俗、极其阴郁的禀性,实际上源于一刻过分热烈、过分多情、过分温柔的心,因为找不到与自己相似的心,而不得不沉湎于空想。”“我觉得日常的谈话简直难以忍受,唯一的原因就是没话找话。”这样的灵魂,一旦有了心灵相通的伴侣,那便是一生一世。泰蕾兹·勒瓦赛尔——就是这个让卢梭初次谋面便感到“心宁、气静、坦诚、安稳、信赖”的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超乎爱情的,是两个灵魂的契合。大自然,也许是卢梭可以找到的另一栖息地,只有在自然面前,他的纯净才得到释放,他的自由才得以实现。“我生来对孤独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爱,随着我更加了解人,孤独不断增长。”他在夜晚坐在圣皮埃尔山峰下的湖边,“湖水的激荡,持续不断但不时轰然响起的水声,毫不间歇地敲击我的耳鼓和眼睛……足以使我愉快地感到我的存在,用不着思索。湖面给了我世界的形象……”这样孤独自由的灵魂,在当时的欧洲是不适宜的,卢梭几乎没有获得过他真正向往的生活。但是,也许这正应了他的判断“我看到什么心里就想要什么,唯一的原因就是我被剥夺了一切”,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更可求自由。如果换了一个时代,也许我们就无法认识这样一个卢梭了。 

    卢梭被人们冠以启蒙主义者、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等名号,后人也把他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上升到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的地位。但是,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认识卢梭,首先应该回归到他本人,幸而他写下了《忏悔录》这样一本自传,让我们有机会抛弃那些闪光的桂冠,认识真正的卢梭,理解他一切高深思想的来源。读后掩卷,我心里感受到的是一个自由的灵魂带来的心灵震撼,眼前浮现的是他从容的微笑和那双纯净的眼睛。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1年第1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