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年 最新公告:
《新世纪青年》2011年第3期(总第27期)已经出版,欢迎大家浏览网络版!

《新世纪青年》2012年第1期(总第28期)征稿截止日期:3月31日

2012年第2期(总第29期)征稿截止日期:4月30日
| | | |

 

楚风余韵漫谈

◆董雨寒(武汉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硕士)    

    

    上古时期,楚居南天之半,荆棘覆地、云梦蒸腾。楚先民就是在这样的蛮荒之地开山辟道、生息繁衍,由蕞尔小邦,发展到“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荒诞诡谲的《山海经》,汪洋恣肆的庄子文,五音繁会的编钟乐,古拙神秘的楚墓画,如同粒粒珍珠洒落于荆楚故地山水之间,经时光淘洗益见其璀璨。那光芒,总指引人们去溯源追觅。

原始巫风浸润瑰奇文化
    楚文化具有好玄想、重浪漫的特点,萦绕一种原始巫风,并孕育了强烈的乡国意识。

    楚文化形成这些特点,与楚地历史发展状况有关。自夏末楚人开始自己在历史上的活动起,楚人一直被视作“荆蛮”。商王武丁时期,殷人深入南方险地扑灭楚人反抗,殷文化也借了这一强力在楚传播、巩固。而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商王则每日必占、每事必卜。

    商朝这种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的做法直接导致被征服地——楚国的巫系文化的形成。在古楚国辽阔的疆域上,无论民间“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祭祀,还是楚之先王庙里“贤圣怪物行事”的图画,都笼罩着浓重的原始想象的神雾。

    当周王朝确定了天下共主地位后,楚国作为南方蛮夷与中原诸侯并无宗亲关系,长期受排挤与歧视。分封诸侯,“齐晋鲁魏,其封皆受宝器,我(楚)独不。”此是楚灵王语。如此正激发了楚人的抗争意识。他们打破僻据一方的局面而开边拓土,气象尝吞吴越。在艰苦的斗争中楚人创造了独立于中原周民族的文化,并从中孕育了强烈的爱国感情。楚囚钟仪操土风而不忘旧、楚大臣申包胥哭秦庭以救国,都是流传千古的美谈,由此可观,楚人对自己的乡国有多么深切的情感,对复国兴邦有多么坚强的毅力!

奇思异想成就楚辞绝响
    谈及楚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屈原和他的《离骚》了。作为政治家,他心系祖国、九死不悔;作为诗人,他忧愁幽思、发愤抒情。楚文化那强烈的乡国意识投射在他上下求索的诗篇里;楚文化那浓厚的原始巫风流动在他深沉迷狂的叩问中。

    “自有《离骚》,而世乃知楚于十五国之外,觺然有以自见。开吴、越之草昧,启齐、梁六代以后之制作,《骚》实先焉!”的确,历来人们以“风骚”指代中国文学,更以“骚人”代称文人。《国风》乃《诗经》英华,《离骚》为楚辞精粹。两者一南一北,一开写实先
河、一开浪漫之风,并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屈原的《离骚》被看作是南国雄楚借以自现的伟作。“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而楚辞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成为南国楚文化的代表。屈宋诸骚的辞赋流藻后世,促成了赋体文学的兴盛——汉大赋极尽铺陈之能事,魏晋抒情小赋以清丽词句书写性灵,无不本于楚辞。楚辞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因僻居山林水泽以及周王室的歧视政策,楚文化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同化而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春秋战国之际,“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但在南方楚国,君民上下依然“信巫觋”。巫术思想衍生了奇异神怪的想象,因此楚文化先天就有浪漫主义禀赋。面目狰狞的青铜面具和华艳绮靡的楚墓织锦纯是早期楚人想象的产物,而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众多的文学作品更有耽于无涯想象之境的浪漫主义美学倾向。且不说楚辞中的凤鸟龙螭、飘风云霓、帝阍洛妃种种神人交接、纷至沓来的意向,单是庄子一篇《逍遥游》就有鲲鹏、南溟、大椿等杳渺虚构的物事,令人目不暇接,其想象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楚文化浪漫的风格既为当世之异声,又在后世诗文中得到强烈回响。个性张扬、情感激荡的诗人从楚文化中得到了充足的养分。李白有“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的恣情之语,杜甫则“窃攀屈宋”,师古法今乃成圣。他们都自觉继承和发扬庄骚传统,为中国文学注入一脉活水。

    总之,《诗经》温和蕴藉,楚辞奇思郁起,一朴素一华美,为中华文化并生之奇葩。

荆楚故地流响千载华音
    通常认为文化有两种现象,一是“物化”现象,即文化方面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一是“人化”现象,即人的精神及产品。谈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自然不可脱离这两个方面。就物质层面而言,大量出土文物成为我们宝贵的文化富矿,不仅给后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滋养,更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就精神层面而言,文化自信力是楚文化的精髓所在。古有楚王熊通公然宣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步入封建一统王朝,楚人仍是经常不甘俯首听命。吴楚七国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到近代,鄂地涌现出董必武、吴兆麟等革命志士带领人民举起反抗义旗。继武昌首义后,辛亥革命烽火即刻燃遍全国。楚人的文化自信精神自古而今,始终如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敢于问鼎中原的雄楚已然不存。楚王台榭寥落、山丘空寂。然而,看看这日新月异的荆楚大地,听听那余音绕梁的编钟,注目东湖行吟阁的屈子雕像,就知道,楚文化风韵依然。故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浸润着楚文化的精魂,永不消散。

(此文刊登于本刊2010年第4期上)

 

友情链接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图书馆
读者
青年文摘
榕树下
豆瓣读书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世纪青年书屋制作维护    地址:中国武汉珞珈山    邮编:430072    联系邮箱:xsjqn@lib.whu.edu.cn